欢迎访问农牧平台
资讯

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稳妥推进

2024-12-16 00:00    来源:农视网  点击量:68  评论(0人参与)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尽管国家尚未定量规定农业领域的碳减排目标,但农业作为主要碳源,其碳减排工作不容忽视。


早在2020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已经指出:“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既是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这方面要做好科学测算,制定可行方案,采取有力措施。”


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民提供优质肉蛋奶的任务,是保障我国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支柱产业。同时,畜牧业是我国农业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农用地排放和动物胃肠发酵占农业生产活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60%。畜牧业作为农业主要碳源,也具有巨大减排潜力。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通过牲畜饲喂、卫生处理及粪便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优化和推广,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可达30%。


据估算,到2030年,全球畜牧业系统的升级每年将贡献7.3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在“大食物观”理念指引和“双碳”目标约束下,在我国畜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倡导“先立后破、稳中求进、循序渐进”的减排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减少畜牧业碳排放,是保障国家大食物安全和重要畜产品保供、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方式。


大力提高畜禽养殖生产效率,减少单位畜产品碳排放

在保证畜产品正常供应的前提下,畜禽养殖温室气体的减排可以通过培育优质畜禽品种,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进而增加单产、降低畜禽的饲养数量来实现。


通过选育优良品种,提高动物繁殖性能,增加母畜的受胎率和产崽数,缩减母畜的妊娠间隔,淘汰低产畜禽及病畜,提高畜禽的成活率等方法可以提高动物单产水平,从而降低动物胃肠道发酵和粪污堆积产生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


此外,随着畜禽规模化养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家庭式饲养转变为规模化养殖,不断朝着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对畜禽的养殖及饲料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可以减少畜禽感染疾病,提高畜禽生产力,减少甲烷排放。


优化畜禽日粮模式,推广高品质低蛋白日粮

豆粕是重要的植物蛋白饲料,是畜禽生产、水产养殖的主要饲料来源,我国蛋白资源严重不足,长期依赖进口,豆粕用量问题凸显。


2017年7月,农业部发布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方案(2017—2020年)》提出“源头减量”的指导思想。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提出加强饲料粮减量替代。2018年以来,饲料行业坚持把提高饲料转化效率作为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推广高品质低蛋白日粮模式,可有效减少氮排放。低蛋白日粮,是根据蛋白质氨基酸营养平衡理论,在不影响动物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的条件下,通过添加适宜种类和数量的工业氨基酸,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减少氮排放。


研究表明,日粮粗蛋白每降低1个百分点,减少蛋白质原料用量3个百分点,饲料成本可降低1.5%,氮的排放可降低8%~10%。低蛋白日粮可实现畜禽达到最高日粮蛋白质利用率时的氨基酸平衡,有效减少畜禽对蛋白质的需要量,提高畜禽对日粮中蛋白质的利用率,对畜牧业节粮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优质饲草产业


减少牛羊养殖精料用量,推进草畜结合


当前我国青贮饲草料资源,尤其是农区草食动物优质饲草料较为缺乏,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型饲养场或企业仍然以干秸秆作为反刍动物的主要粗饲料来源,因其消化率较低,饲喂后将产生大量的甲烷。


使用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替代部分精料,可减少对豆粕等蛋白饲料的需求,并有效降低反刍动物胃肠消化压力,从而实现减排。在农作物资源丰富的传统农区,可按照“以畜定草”的原则,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发展模式,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提升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和信息化水平。


重点推广标准化养殖综合配套、优质饲草种植与加工、青贮饲料生产、糟渣类饲料贮藏利用、全混合日粮饲喂、精细化分群饲养、规模化集中育肥、废弃物综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模式,减少精料使用,从而减少畜禽胃肠发酵产生的甲烷排放。


提高农业副产品综合利用率,减少农副产品碳排放

我国每年秸秆产量约9亿吨,加工副产物约5.8亿吨,这些加工副产物平均综合利用率不足40%。部分地区仍存在秸秆就地焚烧等问题,造成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污染,而缺草地区却需要高价购买秸秆。


利用以微生物为主体的现代生物技术,加快推进秸秆等农副产物,以及酒糟、酱糟、果渣等粮油果蔬薯加工副产物生产能量和蛋白饲料的研发和应用,向微生物要能量,向微生物要蛋白。加快推进畜禽皮毛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合理延长产业链,既可实现碳减排,又可增加畜产品总体供给量。


发挥草地资源固碳作用,增加草原碳汇

牧区畜牧业依托的草地资源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草地总面积约为39.67亿亩,其中天然草地占比80.59%。草原碳汇潜力巨大,据测算,我国草原碳总储量占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16.7%,草原植被碳储量为10.0亿~33.2亿吨,草原土壤碳储量为282亿~563亿吨。


加快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对增加草原碳汇具有重要意义。天然草地封育、退耕还草和天然草地刈割应当做到适时、适量,以减少土壤中有机质的流失,促进退化草地资源的自我恢复。


在不同的草原区内,根据草地的土壤稳定性、水文学特征和生物群落特点来确定草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根据草地水平来确定草地的改良措施和放牧管理指南,增加草地固碳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猜你喜欢

相关评论

好评
0% 0
中评
0% 0
差评
0% 0
       匿名发表     (内容限5至200字)     当前已经输入 0
  • 暂无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由网友自由发布,本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哈尔滨市香坊区吉昌互联网商贸商行

企业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延兴路100号 联系电话: 18946119858

备案号:黑ICP备2024022247号-1